改革開放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據人民網報道:
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事實雄辯地證明,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边@段話深刻地揭示了改革開放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關系。改革開放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辟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是一個相輔相成的過程。改革開放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創立提供了理論形成的前提和實踐基礎,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又引導改革開放沿著正確的方向不斷深入和發展。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必須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堅持改革開放,就必須始終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偉大旗幟。
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發展必然是回答時代挑戰、隨著實踐發展的產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創立和發展,深深植根于改革開放的實踐沃土,改革開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創立和發展的源頭之水,是這個理論的出發點、生長點、展開點
一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就是一部不斷回答新的時代課題,依據新的歷史條件使理論隨著實踐發展而發展的歷史。毛澤東同志正是從舊中國是一個政治經濟發展極不平衡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特殊國情出發,科學總結中國革命的獨創性經驗,找到了區別于俄國無產階級革命的農村包圍城市的武裝斗爭道路,創立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實現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踐相結合的歷史性飛躍,產生了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也是馬克思主義與新的歷史條件相結合的產物。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正是在緊緊把握時代主題的變化,深刻總結建國以來正反兩方面經驗,研究國際經驗和世界形勢的基礎上提出改革開放的總方針的。鄧小平把改革稱之為我國的“第二次革命”,盡管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科學命題是在黨的十二大正式提出的,但這一新道路、新理論的探索則是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就全面開始醞釀,并不斷探索、不斷總結,逐步成熟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我國改革開放創造出許多新的經驗,涌現出許多新事物,革命性的社會變革使人們對社會主義一系列基本問題的認識沖破了傳統的觀念,思想解放了,眼界開闊了,理論思維產生了飛躍。黨的十三大、十四大,相繼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體系作出了全面的概括,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源頭活水,是使之茁壯成長的肥壤沃土。
當然,作為人類前所未有的偉大事業,我國的改革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同世界上任何新生事物一樣,改革開放不可能盡善盡美,總會有這樣那樣的挫折和偏差,如果說,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作指導,對改革作出科學的實事求是的總結,使之更好更健康地發展,那么這本來就是我們黨一貫提倡的實事求是作風的體現,但是如果一葉障目,動搖了改革開放的信心,那就迷失了方向。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科學體系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三個“永遠銘記”告訴我們,全面掌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要把三代領導集體和十六大以來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看作是一個統一的歷史過程,不能把它們割裂開來
在紀念毛澤東誕辰100周年的時候,老一輩革命家薄一波曾講過一句十分經典的話,他說,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探索,是始于毛澤東,成于鄧小平。后來人們又加上發展于江澤民。現在我們黨又有了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的理論創新新成果。十七大報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辟和理論體系的形成作了全面、準確的闡述,“三個銘記”充分肯定了黨的三代領導集體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開辟和理論體系形成所作的歷史性貢獻。改革開放的偉大事業,是在第一代領導集體“取得寶貴經驗的基礎上進行的”,是第二代領導集體“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開創的”,是第三代領導集體“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繼承、發展并成功推向二十一世紀的”。這個概括十分科學和準確。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辟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科學體系的形成,在社會主義發展史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展的歷史過程中,都具有開創性的意義。這條道路,不同于傳統的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這個理論既是對傳統的社會主義理論的繼承,更是質的飛躍和發展,具有創新和革命的性質,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從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黨的三代領導集體,他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雖然各有其階段性的特點,但都為一條紅線所貫穿,都是一脈相承、不能割裂的。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都是在探索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過程中產生的,都是把馬克思主義與我國改革開放的偉大事業相結合產生的,都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要從體系上講,他們都屬于同一科學體系,那就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科學理論,從更大的范疇講,都屬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體系,所以不能把它們孤立起來、割裂開來。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边@段話闡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辟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創立與中國革命勝利的繼承和發展關系,任何否定中國革命和選擇社會主義發展道路歷史必然性的觀點,都是錯誤的。我們必須把改革開放的偉大事業與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緊緊地聯系起來
前些日子有一種否定中國革命和否定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論調,認為新民主主義革命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和選擇社會主義是錯誤的。還有的人把我國的改革開放與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對立起來,用今天的政策否定昨天的政策,認為“一化三改造”等一系列使我國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的措施,都是極“左”。我國的改革開放并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十七大報告指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為當代中國的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這是最重要的兩個方面,它既是我國改革開放的根本政治保證和制度保證,又規定了我國改革開放的性質和方向。正因為有了這個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建國后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盡管出現過重大挫折,但也取得了偉大的成就,為后來的改革開放打下了物質基礎。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不僅在過去和現在,今后仍將是我國改革開放的根本保證。這也就清楚地表明,一方面,改革開放是我國的第二次革命,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系必然要發生變動;另一方面,我國的改革開放,是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它的性質仍然是社會主義的。任何對我國改革開放性質的曲解,都是錯誤的。我國改革開放,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道路,仍然要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社會主義的基本價值觀,堅持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堅持以人為本,有這樣的政治保證,目前社會生活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如貧富差距懸殊、生態環境惡化,以及老百姓關心的看病難、上學難、房價虛高等問題,終將得到解決。
理論與實踐是互動的,改革開放的實踐推動我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而科學理論的形成和發展又反過來給實踐以深刻的影響。我們的實踐不是盲目的實踐,科學發展觀作為我們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最新成果,必將對中國的改革開放產生積極的指導作用
西方有的人認為,鄧小平提出“摸著石頭過河”似乎是實用主義的,中國的改革開放似乎沒有明確的理論指導,這是完全錯誤的。我們黨是一個重視理論思維,善于對實踐作出科學總結的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形成和發展不是個一次完成的過程,而是要反復實踐、反復探索、不斷總結,尋找規律逐步形成和發展的過程??茖W發展觀作為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就是對我國改革開放30年發展歷程作出科學總結的產物。既是對已有科學理論的充分繼承,也包含著對中國發展最新實踐的科學總結,既有對未來發展各種可能性的充分預見,還包含了對人類,對世界各國發展經驗的吸收和借鑒。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最新成果,我們要很好地學習、領會和宣傳,貫徹到各項工作中去,使我國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成為更加自覺的實踐。
關注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