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威世博園區 再展鐵軍雄姿——集團公司世博工程建設側記二
“麥垛”---2049?萬科館。座落于世博會企業館展區的“麥垛”,建筑構造以鋼結構為主體,以環保的天然麥秸桿作為室內外的主要裝飾材料,建筑形體由三個正圓臺及四個倒圓臺,七個相互獨立的筒狀構筑組成,通過正圓臺與倒圓臺的巧妙搭配,形成了整體建筑造形,宛如七座金燦燦的“麥垛”矗立在世博園區。各筒之間通過頂部的藍色透光ETFE膜連成一體,1300平方米的景觀水池環繞在這七個圓臺構筑四周,天光與水色交相輝映,讓人倍感與自然親近的愉悅,詮釋出自然平衡的和諧之美。萬科希望以‘尊重的可能’這一主題,并通過白蟻筑巢、水資源保護、沙塵暴、垃圾和金絲猴等五個故事講述了尊重自然、學習自然,才能達成與自然長久和諧共處的愿景,傳遞人類對美好未來的祈愿。整個建筑用地成方形,東北至西南邊長約73米,西北至東南邊長約69米,建筑面積6489平方米,工程造價5099萬元,工程于2009年7月20日開工,2010年3月25日竣工。 萬科館作為設計獨特的工藝建筑,整個建筑高低錯落,結構形式復雜,并用天然材料作為主要裝飾用材,是對傳統設計思路和施工形式的一次極大挑戰。施工過程中,項目部遇到了不少“攔路虎”,非常規的構造和用材也給了參建人員一個“下馬威”。 “干了二十多年的工程,就數這個‘房子’是最難建的,以前建的房子都是方方正正的。一個‘麥垛’18.3米高,我們以20多個人為一組,每個小組負責一個‘麥垛’,‘麥垛’板材的裝飾和拼接,我們加班加點拼裝,有時連續工作24小時,也需要1個多月的時間才能完成。這樣的施工難度,只有拼人力、拼技術、拼工藝才能完成”,項目部經理邢德軍也不由感慨地說。 萬科館是由87根鋼構筒柱作為七個圓臺的重要支撐,每個筒柱上下的圓徑都不盡相同,沒有規律可循,拼接、安裝及測量校正難度極大,施工極其復雜,并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完成施工任務,成本還需控制在合理的范圍之內,常規的施工流程和工藝根本不能滿足要求,其難度可想而知。針對建筑的特性,項目經理邢德軍帶領技術小組集中攻關,在經過多方論證后,制定了專項的施工方案,并對不同的施工階段進行了周密策劃,一一突破束縛和局限,最大限度拓寬了施工作業層面,并在吊裝、移動、焊接各個作業環節,做到縱向交叉、同步推進,創造出超常規的施工進度,質量指標全面達到了建筑的設計要求。以秸桿作為室外的主要裝飾材料,是第一次在建筑壁面上使用,施工工藝和形式在國內外沒有經驗可供借鑒,每個施工環節,都存在著技術難點和課題攻關問題。為了攻克這些施工難點,保證頂級的裝飾效果,項目部緊急引進了激光全站儀,建立了三維測量定位系統,并對每塊板材的拼裝,進行了精密的計算,保持了板材上下的垂直、水平的一致,并與建筑外墻的扇面外形相對應,滿足了保溫、防水、防火的要求,保證了安裝的精度,提高了板材的利用率,工程獲得了上海市優質工程“金鋼獎”榮譽。 負責工程監理的上海天佑咨詢公司陳興春總監臉上露出了贊賞的笑臉,還豎起了大拇指的贊到:“萬科能把展示企業超前理念的工藝建筑交由你們來施工,不僅體現萬科對你們的信任,而且能夠在如此短的工期內完成這樣高難度的綠色建筑,實在是簡單,萬科的選擇沒有錯!” 同時,萬科館作為一項自愿減排的低碳建筑,不僅充分體現萬科傾心打造綠色建筑,著力推進住宅產業化生產的發展愿景,也代表了萬科對未來發展戰略的判斷。為充分詮釋出建筑本身所蘊含的綠色、環保、低碳的內涵,更加貼近萬科館“尊重的可能”主題,項目部將“綠色施工”理念貫穿于施工管理的始終。萬科館位于浦江西畔,周邊是密集的居民生活區,在涉及現場管理、環境保護、綠色施工等一系列內部管理上,如果稍有疏忽就會給萬科和建筑形象帶來不良的影響。為此,項目部著眼從節能、環保、綠色的理念出發,根據施工進展的各個階段,制定相應的綠色管理方案:在土方開挖階段,采用綠網覆蓋未開挖區域,防止揚塵對周邊環境造成影響,對場內可能引起揚塵的材料運輸、垃圾搬運采用了覆蓋、灑水等防控措施。現場各類施工污水都被充分利用,經過沉淀后回收,用于現場的降塵處理,節約了施工用水。為防止環境污染,施工現場設置了五個封閉式垃圾筒,專門用于垃圾分類、分揀和存放,并及時運至規定的消納場進行處理。為了降低噪音污染,項目部合理安排作業時間,采用低噪音設備,并對強噪聲機械,搭設封閉式機棚,設置在遠離居民區的一側,使噪音源得到了較好的控制。在強化節能環保施工的同時,項目部優先使用了節能新工藝,大量采用了節能新材料,既方便了施工管理,又做到節能降耗,更提高了設備周轉率,實現了文明施工和環保節能的有機結合,工程獲得了上海市“文明工地”稱號。
“麥垛”---2049?萬科館。座落于世博會企業館展區的“麥垛”,建筑構造以鋼結構為主體,以環保的天然麥秸桿作為室內外的主要裝飾材料,建筑形體由三個正圓臺及四個倒圓臺,七個相互獨立的筒狀構筑組成,通過正圓臺與倒圓臺的巧妙搭配,形成了整體建筑造形,宛如七座金燦燦的“麥垛”矗立在世博園區。各筒之間通過頂部的藍色透光ETFE膜連成一體,1300平方米的景觀水池環繞在這七個圓臺構筑四周,天光與水色交相輝映,讓人倍感與自然親近的愉悅,詮釋出自然平衡的和諧之美。萬科希望以‘尊重的可能’這一主題,并通過白蟻筑巢、水資源保護、沙塵暴、垃圾和金絲猴等五個故事講述了尊重自然、學習自然,才能達成與自然長久和諧共處的愿景,傳遞人類對美好未來的祈愿。整個建筑用地成方形,東北至西南邊長約73米,西北至東南邊長約69米,建筑面積6489平方米,工程造價5099萬元,工程于2009年7月20日開工, 2010年3月25日竣工。
萬科館作為設計獨特的工藝建筑,整個建筑高低錯落,結構形式復雜,并用天然材料作為主要裝飾用材,是對傳統設計思路和施工形式的一次極大挑戰。施工過程中,項目部遇到了不少“攔路虎”,非常規的構造和用材也給了參建人員一個“下馬威”。
“干了二十多年的工程,就數這個‘房子’是最難建的,以前建的房子都是方方正正的。一個‘麥垛’18.3米高,我們以20多個人為一組,每個小組負責一個‘麥垛’,‘麥垛’板材的裝飾和拼接,我們加班加點拼裝,有時連續工作24小時,也需要1個多月的時間才能完成。這樣的施工難度,只有拼人力、拼技術、拼工藝才能完成”,項目部經理邢德軍也不由感慨地說。
萬科館是由87根鋼構筒柱作為七個圓臺的重要支撐,每個筒柱上下的圓徑都不盡相同,沒有規律可循,拼接、安裝及測量校正難度極大,施工極其復雜,并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完成施工任務,成本還需控制在合理的范圍之內,常規的施工流程和工藝根本不能滿足要求,其難度可想而知。針對建筑的特性,項目經理邢德軍帶領技術小組集中攻關,在經過多方論證后,制定了專項的施工方案,并對不同的施工階段進行了周密策劃,一一突破束縛和局限,最大限度拓寬了施工作業層面,并在吊裝、移動、焊接各個作業環節,做到縱向交叉、同步推進,創造出超常規的施工進度,質量指標全面達到了建筑的設計要求。以秸桿作為室外的主要裝飾材料,是第一次在建筑壁面上使用,施工工藝和形式在國內外沒有經驗可供借鑒,每個施工環節,都存在著技術難點和課題攻關問題。為了攻克這些施工難點,保證頂級的裝飾效果,項目部緊急引進了激光全站儀,建立了三維測量定位系統,并對每塊板材的拼裝,進行了精密的計算,保持了板材上下的垂直、水平的一致,并與建筑外墻的扇面外形相對應,滿足了保溫、防水、防火的要求,保證了安裝的精度,提高了板材的利用率,工程獲得了上海市優質工程“金鋼獎”榮譽。
負責工程監理的上海天佑咨詢公司陳興春總監臉上露出了贊賞的笑臉,還豎起了大拇指的贊到:“萬科能把展示企業超前理念的工藝建筑交由你們來施工,不僅體現萬科對你們的信任,而且能夠在如此短的工期內完成這樣高難度的綠色建筑,實在是簡單,萬科的選擇沒有錯!”
同時,萬科館作為一項自愿減排的低碳建筑,不僅充分體現萬科傾心打造綠色建筑,著力推進住宅產業化生產的發展愿景,也代表了萬科對未來發展戰略的判斷。為充分詮釋出建筑本身所蘊含的綠色、環保、低碳的內涵,更加貼近萬科館“尊重的可能”主題,項目部將“綠色施工”理念貫穿于施工管理的始終。萬科館位于浦江西畔,周邊是密集的居民生活區,在涉及現場管理、環境保護、綠色施工等一系列內部管理上,如果稍有疏忽就會給萬科和建筑形象帶來不良的影響。為此,項目部著眼從節能、環保、綠色的理念出發,根據施工進展的各個階段,制定相應的綠色管理方案:在土方開挖階段,采用綠網覆蓋未開挖區域,防止揚塵對周邊環境造成影響,對場內可能引起揚塵的材料運輸、垃圾搬運采用了覆蓋、灑水等防控措施。現場各類施工污水都被充分利用,經過沉淀后回收,用于現場的降塵處理,節約了施工用水。為防止環境污染,施工現場設置了五個封閉式垃圾筒,專門用于垃圾分類、分揀和存放,并及時運至規定的消納場進行處理。為了降低噪音污染,項目部合理安排作業時間,采用低噪音設備,并對強噪聲機械,搭設封閉式機棚,設置在遠離居民區的一側,使噪音源得到了較好的控制。在強化節能環保施工的同時,項目部優先使用了節能新工藝,大量采用了節能新材料,既方便了施工管理,又做到節能降耗,更提高了設備周轉率,實現了文明施工和環保節能的有機結合,工程獲得了上海市“文明工地”稱號。
關注公眾號